虽然发达国家货币大幅增加,但是由于银行独立性和风险控制能力比较强,以及经济疲弱所以货币升值大幅度降低,广义货币增长率比较低,像日本、欧元区以及美国,广义货币增长率只有1.79%和3.79%,和9%,我们最高达到30%左右,现在最低也要达到12%左右,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是科技进步以及公民财富分配,以信贷泡沫保增长实际上不能真正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增长,当信贷远远超过你经济所需的时候,对经济的正面影响会越来越少,副作用会越来越大。
今日资本主义的病症之一是贫富分化加剧。英国《金融时报》日前甚至以 危机中的资本主义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评论文章。
全球金融部门仍然境况不佳,普通百姓遭受着奠大痛苦,资本主义再次需要变革,要更加具有包容性,更加平衡,减少反复爆发的灾难。许多西方政府都忽视了这一点。这种幻灭感在18至29岁的年轻人、非裔和拉美裔美国人、年收入3万美元以下的低收入人群、以及自诩的民主党人士中间表现得尤其明显。西方从中国模式找出路香港亚洲时报在线2月3日文章,原题:失望弥漫在达沃斯上空出席达沃斯论坛的西方贵宾因遭遇信心危机而惊慌颤抖,指望中国出手相救。人们对政府寄予厚望,可政治家实际上没有那么大的作为,这一点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与此同时,在几乎所有地方,人们对政治家的信任都跌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病因的诊断书里,很多分析者提到了道德二字,或者说利己心过分膨胀。美联社说,美国贫富阶层处于24年来最紧张状态。这个顺序是不言而喻的铁律,上海也不会例外。
《规划》将四大中心的首位给予创新中心,可谓大有深意,语重心长。这一天,《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正式发布,发展目标赫然夺目──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毫不夸张地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成熟之日,就是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大功告成之时。我们要承认,2009年4月29日中国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意义在于,上海(而不是别的城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已经确立为国家战略。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之路,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成为能够融合东西方文明的未来超级大国的必由之路举目四望,凡是全球金融中心,无一不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市场认可),无一不是法制健全、环境友好、功能配套的结果(竞争需要),无一不是国家目标、国家实力、国家意志的结果(终极保障)。
《规划》将四大中心的首位给予创新中心,可谓大有深意,语重心长。1984年秋到1985年全年,当全国还沉浸在如何贯彻落实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汪道涵市长就亲历亲为,毅然将全上海的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动员起来,非常适时地作出了坚定信心,分阶段实施的决策。2012年1月30日,对于上海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金色星期一。人民币全球中心在上海,或者说,建设以人民币为主导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迄今为止,描述上海未来身份的一次再定位、再细化,也是真正恰如其分并影响深远的路线图。
中国在2008年实现百年奥运之梦之后,下一个国家目标理当成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建成和维持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则是中国完成崛起的最后一道门槛。预期未来有时候易如反掌,就像我们在漫漫长夜中依然确知天早晚会亮一样。上海龙腾天下的时刻正在一步步悄然来临。往好里说,上海要走的路还很长,现在只不过是下定了决心,厘清了思路,调整了步伐。
这个《规划》意味着,上海以最重要的全球金融中心立身处世,绝非再是痴人说梦。有必要指出,有些人在为上海和香港的瑜亮情结大为纠结,而历史可能会证明,这其实是一个杞人忧天的伪命题。
毫不夸张地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成熟之日,就是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大功告成之时。进入专题: 金融战略 。
笔者作为上海市人民银行的惟一代表,有幸参与和见证了那个风升水起的火红年代。这个顺序是不言而喻的铁律,上海也不会例外。但是,进入快速发展期,决不等同于宏伟蓝图之下的战略目标就能一蹴而就,更不会自然而然地指日可待。这一天,《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正式发布,发展目标赫然夺目──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俗话说,金融乃百业之首。从现在起20年后,若有人问道:全球最大的财富与资产管理中心在哪里?所有路标一定会指向太平洋东岸的一个中国城市──上海。
事到如今,世界人民都看到了,所谓世界性国际金融中心,统统都是西方金融中心,最具标志性的则非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莫属,而以新自由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市场万能为政策信条、以减少监管和主体自律为运行架构的美国模式已经破产,保守地说,也是日暮途穷了。以建设世界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为纲,统领上海的诸多要务和各方面工作,应当成为21世纪上半叶国家和上海的共同使命。
世界需要一个共同的未来。所以不难想像,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或世界的中国金融中心,必须在遵守金融中心共同规律的前提下,重新探索,另辟蹊径。
上海应当借此东风,不失时机地、坚定不移地对截至目前所做的发展愿景,加以重新审视,果断调整。在现代中国,没有任何其他地方与上海相提并论,对于金融中心地位的敬慕,不仅拥有强大的遗传基因,清晰的历史记忆,迫切的需求驱动,活跃的不懈追求,而且眼光远大,心心念念,同时又脚踏实地,善于筹谋。
当时,列入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的重大项目之一,就是‘七五期间,如何恢复上海国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上海能够决定性地脱颖而出,真的要感谢华尔街倒台以来的美欧金融危机。我们要承认,2009年4月29日中国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意义在于,上海(而不是别的城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已经确立为国家战略。实现这个战略,任重道远。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之路,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成为能够融合东西方文明的未来超级大国的必由之路。想当初,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上海市政府就将上海金融中心问题列入议事日程。
事实上,这些世代相传的人文特点,正是能够孕育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而地理位置甚至政府鼓励等因素,反倒是次要条件或推动因素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这是提高发展包容性的当务之急。如果能够保证机会与过程公平,那么其所造成的收入分配结果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发展条件显著改善,但城乡差别尚未彻底消除。这意味着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比如,在教育这个影响人们一生的关键因素上,仍然存在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和教育质量的差距。而强调机会均等,就是要把政策的关注点放在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上。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目标任务。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应优先向符合条件的特困地区安排。
这些措施,不仅将大大缓解贫困程度和贫困规模,而且将对促进机会公平、提高发展的包容性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金融支持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之间,都面临着不同的待遇。
当前,应努力创造就业与发展机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能力。提高发展的包容性,要求收入分配差距处在合理范围内,因而要求实现机会均等的发展。
文章发布:2025-04-05 09:11:53
本文链接: http://monfx.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ctp/403.html
评论列表
有人说房价下跌50%,我们的银行都没问题,这个说法可能要斟酌一下,实际上要看指哪一部分下跌50%,如果说是2009年以后,贷款买房价格下跌50%可能还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如果你把整个算在里面下跌50%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不仅仅是一个房地产商的问题,由于下降50%之后整个的行业和相关行业都会受到牵连,就业等等,这些他显然没有考虑。
索嘎